宝龙配资
在周围同学都忙着填报志愿的时候,18 岁的小凯已经在大街上流浪 3 天了。
他白天只吃一顿饭,晚上就睡在家门口的楼梯间。
他熟练地按下家门的密码,却只得到一声"密码错误"的回应。
他给父母打电话问密码,面对的却是一阵长长的沉默和模棱两可的回答。
他回不去家了。
或者更准确地说是,他被父母赶出家门了。
为了逼他出门,父母可谓是"煞费苦心"。
平日里处处节省、连空调都不愿意开的他们,竟然把家里所有的空调都打开了,甚至连只有冬天才会开的电暖炉也给打开了。
目的只有一个:耗光家里所有的电,逼走他。
小凯前脚刚出门,爸爸后脚就改了密码锁的密码。之后几天里,夫妻俩默契地一直没回过家,也没跟儿子联系过。
父母用最狠的方式给他上了"成人课":
考不上 985,就不配回家。
他的高考成绩是 575 分,高出当地物理类本科线 70 分,应该还算是不错的,但很可能与重点大学无缘。
小凯觉得能上个一本就行,但父母不接受。看到这里,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起很多词儿:
唯成绩论、唯分数论、窒息的父母……
可事实却是,这事儿不完全是高考成绩造成的。
01
曾经的"清北苗子",如今的全校倒数
高考前两个月,小凯已经跟父母闹掰了。
4 月份,小凯刚过完 18 岁生日。父母就急匆匆地把陪读时租的房子退掉了,断掉了生活费。小凯只能申请住回学校宿舍,靠着老师接济才撑到了高考。
那时正是备考的关键期,但父母显然没把儿子高考当回事儿,就连高考成绩他们也完全没问过。
但曾经,小凯一直是父母的骄傲。
上小学时,小凯的成绩就非常优异,在六年级下半学期时就被长沙四大名校掐尖录取。初中,小凯还在省物理竞赛中拿到了奖项。即便是在尖子生云集的高中,小凯的成绩也能进入前一百里的中上游,是老师眼里的"清北苗子"。
小凯自己说,这所高中的本科率是 99.99%。网上消息说,这所学校的 985 录取率在 85% 以上。也就意味着,只要成绩在中等以上,考个 985 也是没多大问题的。
如果小凯继续保持之前的势头宝龙配资,进入重点大学真的如同探囊取物。
但 575 分的高考成绩,多半与 211/985 无缘了。这也代表,小凯如今的成绩就是年级垫底。
别说他爸妈了,就连我也觉得不甘。
但仅仅因为成绩下降,父母就要把他赶出家门么?
小凯自己想到的理由是:
晚睡晚起。
02
成绩之争背后,早已暗流涌动
妈妈见到儿子后,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:
把你的心思放在你该做的事情上。
据爸爸说,断崖式退步的开端,就是手机。
高一下半学期,小凯提出要手机,说是学习需要,并一再保证不会沉迷,不会耽误学习。夫妻俩都很相信孩子,起初并没有怎么管控。
谁知小凯却因沉迷手机游戏,完全把学习丢在了脑后,不仅成绩严重下滑,就连性情都大变了。
爸爸把手机砸坏、没收后,小凯气急败坏地开始搞破坏:
烧了暑假作业
把冰箱里的菜、蛋扔到地上
剪断空调线
砸家里的书桌、电脑、电风扇、空调、钢琴
……
随后,他跑到外婆家。本来外婆想留他住几天,结果小凯竟然写遗书吓唬外婆。
做了这么多离谱的事情,小凯依旧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。哪怕是在记者面前,他依然能下意识地对妈妈说:
你 TMD 放屁!
更何况镜头后呢?!
为了培养儿子宝龙配资,夫妻俩倾尽全力。
儿子被录取后,他们立即在学校旁边租房。
工作日就回老家正常上班,周五就轮流跑到长沙陪伴孩子。这样的奔波,他们坚持了五年多。
发现孩子沉迷手机、成绩下降后,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,但都没什么用,只能提前让孩子体验"没有父母的生活"。
他们退掉房子,断掉生活费,不再陪读。
但没想到,高考后的小凯一切照旧,疯狂玩手机,白天黑夜颠倒。他们曾要求小凯出去工作,他去了几天就嫌累。
如此玩物丧志,忍不了的父母决定来一次狠的,断电断网断粮,逼迫小凯自力更生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可在我看来,"为自己负责"这件事,应该做得更早。
03
乖孩子的"自主",可能是表演效果
在记者采访中,小凯爸爸说:
"他小时候还是很有能力的,自主性很强,学习也很努力。"
爸爸至今很清楚地记得,小学六年级时,小凯就立下从县城考到长沙名校的目标。
优异的成绩,再加上努力的表现,让父母一直都认为,小凯是个"能自主、自控、自律"孩子。
当小凯提出要有手机时,夫妻俩就答应了。他们甚至都没想过,需不需要严加管控手机这个问题,因为他们相信小凯有能力管住自己。
可是,小凯自己却不是这样认为的,他说自己小时候是被打过来的。
有网友说,这孩子可能是在添油加醋。且不说,他有没有说谎。单就他能这么说,就足以证明,他没有那么强的自主性。
他觉得,自己之所以努力学习,成绩还不错,就是被父母逼出来的。
这就很有意思了。
当父母以为自己培养了一个"自律、自控"的优秀孩子时,殊不知自己早就被"成绩优异"这个标签施了障眼法:有一些孩子表面上看着很乖,习惯了被父母、学校规划人生,实际上却是压抑着对"自由、自主"的渴望,也从未真正意识到"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"。
一旦父母大撒把,给孩子过大的自由,就极有可能失控。小凯是沉迷在短视频、游戏里不可自拔,而我身边有个朋友的孩子,则是沉迷在"垃圾食品"里难以脱身。
她一直都是健康饮食的严格执行者,从没给孩子喝过饮料、吃过零食。那孩子高考前体型标准,非常健康,朋友也觉得孩子应该是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了。直到他考上了外地的大学,完全脱离妈妈的掌控后,一切都变了。
那孩子逮着零食就使劲儿往嘴里塞,什么好吃就吃什么。一个学期让自己胖了几十斤,一年后胖了 100 多斤。
朋友一看孩子那样就很崩溃。
(《外貌至上主义》剧照)
可说实话,我也真心觉得朋友之前的饮食管理实在太过严格,压根就没给孩子锻炼"自律"的机会。
孩子一旦实现吃饭自由,那就跟把饥饿的老鼠放进米缸里一样,往回收根本就收不回来。这时候就别赖老鼠一口气把米吃光了,还是应该想想,"放手"的正确姿势是什么。
在我看来,"早"是第一步。
在孩子提出手机需求前,父母就得提前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"为自己负责"的力量。这种力量的获得,靠的不是说教,而是在具体经验中不断内化。
从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到时间规划,再到学业规划、职业选择,要不断地在"选择 - 承担结果 - 思考 - 再选择"的循环中,意识到"这是我的事,我需要想清楚"。
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也不是一条" 18 岁成人线"就能解决的问题。
"慢"是第二步。
在给孩子手机的那一刻开始,就应该设限。现在很多软件都有青少年模式,还有各种家长管控软件,一定得上。
千万别嫌麻烦。"沉迷"手机这事儿,别说孩子了,就连大人也都见缝插针地刷手机。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,压根就察觉不到。
"放"是第三步。
硬的管控备好了,再上软的管控。
这时候要跟孩子心平气和地谈条件、签协议,商定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,周末可以玩多长时间。
做不到会承担什么后果,做到了可以得到什么奖励等等。最好形成书面文字,双方签字。
小凯父母未必想真的抛弃孩子,只是在反复失败后,试图用最激烈的方式,逼孩子看清"人生需要自己掌舵"。
但说实话,这种方式和当初直接把手机交给小凯一样,过急过快。
前者是过于相信孩子的"自主性",后者是过于相信自己的"经验论"。他们希望小凯能在被社会捶打后,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。
但却没有虑及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,以及这个社会险恶。万一孩子出了什么意外,后悔心痛的还是他们。
我不想批评这对父母。
毕竟谁能平和地接受孩子从年级上游跌至倒数甚至躺平,谁能心无波澜地接受多年的奔波与投入朝着"竹篮打水"的方向滑落。
他们的失落、焦虑,我都理解。
我也不想批评孩子。
面对手机,没有几个成年人会不"沉迷",更何况一个孩子。
可除了共鸣和理解,我更想说的是,小凯看似是因为手机"变坏"了,实际上背后是多年隐藏问题的集中爆发。
这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,放手要早,但要慢……
直播预告
1
END
宝龙配资
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